放疗设备新进展一瞥
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
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
王 石
医学物理 Medical Physics
n 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、诊断、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
n 医学物理传统分类:
n 放射治疗 (Radiation Therapy)
n 医学影像:CR, DR, CT, MRI
n 核医学 (Nuclear Medicine): PET, SPECT
n 保健物理(辐射防护)
简单分类:放疗、诊断
放射治疗
n 放射治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是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。据国内外文献统计,约50-70%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。按治疗目的,分为根治性放疗、辅助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。近代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是建立在临床放射肿瘤学、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上的。最近十多年,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,影像学及仪器设备的进步,放射治疗得了迅速发展。
放射治疗历史
n 1895年伦琴发现了X 线
n 1913年研制成功了X线管
n 1951年制造了钴60远距离治疗机和加速器
n 1957年在美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直线
加速器,标志着放射治疗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学科
n 70年代,制造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多叶光栅,实现了三维适形放疗,放射治疗学进入了从二维到三维治疗的崭新时代
n 80年代出现了多叶光栅,可调节X 射线的强度,开创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
n 近十年:IGRT, IMAT, Tomotherapy……
目录
n 传统IGRT设备
n Tomotherapy: Hi Art
n O-Ring
n MRIgRT
n MultiBeam Tomotherapy: TOM5
n IMAT
n 清华在行动
几个概念
n IMRT: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放射治疗
n IGRT:Imaging Guild Radiation Therapy 图像引导放疗
n IMAT: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 调强弧度放疗
n ART :Adaptive RT,自适应放疗,或称循变放疗
n SKV :Stereoscopic KV,双束正交KV成像
IGRT: Elekta’s Synergy
Elekta’s Synergy全球已经卖了近300台,中国23台
售价约: $2,300,000
Varian OBI (Trilogy)
瓦里安和医科达在 IGRT 系统上的竞争过程
日期
医科达
瓦里安
其他相关重要事件
1992~1999年
美国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自行研发XVI系统
n/a
n/a
1999年
XVI在Beaumont试验运转成功; 两家医院组成Elekta Synergy Research Group
n/a
Varian Medical System从Varian Associates Inc.拆分,公司独立运行
2000年
医科达正式启动Synergy项目;ASTRO首次展出Synergy XVI
n/a
瓦里安规划”心血管放疗”系统,准备开辟新的市场(或为刺激股票)
瓦里安收购IMPAC失败
2001年
工厂参与研制生产正式样机
规划IGRT系统;
研制ExactArm和kV aSi平板成像系统
n/a
2002年
Elekta Synergy Research Group扩充到四家;
安装四台Synergy正式样机
Acuity模拟机推出;
ASTRO首次展出OBI模型
n/a
2003年
Synergy在欧美成功上市
CBCT on Acuity模块推出
Tomotherapy系统推出,引起IGRT热潮;
2004年
n/a
OBI推出(kV + positioning / gating + CBCT);
欧美四家医院发表试用报告
n/a
2005年
n/a
升级4D ITC工作站
医科达收购IMPAC
2006年
n/a
RPM + positioning推出
n/a
Siemens 的 Artiste IGRT
Siemens 的 Artiste IGRT 加速器的同轴反向 KV/MV 结构似乎与此“同源双束”结构有些关联。
中国还没销售
可能是未来几年的明星!
Simens MVision
MV级CBCT
“机载式”IGRT系统
n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Varian OBI 或 Elekta Synergy 的这种 IGRT 系统结构,称为“机载式”IGRT系统。这种机载式的IGRT的限制在于“动态放疗”的应用能力非常有限!
“外置式”或“室内In-Room“的结构IGRT
图示:美国Accuray的CyberKnife的Xsight系统
“外置式” 结构IGRT特点
n 上述的IGRT系统都共有一个结构特点:Stereoscopic KV(SKV,双束正交KV成像)。我们知道,一个目标的两幅互为正交的图像可聚合计算出该目标的三维坐标(在后装放疗中经常遇到)。利用SKV的坐标变换能力,SKV很自然地被用于动态放疗的IGRT应用中!可以实时跟踪靶区的运动!
n 因此,在IGRT的动态(跟踪)放疗应用中,SKV具有重要的基础应用价值!
目前IGRT的问题
n 在目前已商业化的 IGRT 系统中,例如,Elekta 的 Synergy 系统、Siemens 的 Artiste 系统和 Varian 的 Clinac iX(OBI-On Board Imager)系统,其 KV 成像和 MV 成像/投照都是分开的,分别由 KV 球管和 MV 加速管作为两种放射源。
n Tomotherapy 系统则利用一个加速管切换3MeV/6MeV 输出的方法来分别实现成像和治疗。从物理和几何的根本原理上说,只有 Tomotherapy 这种放射源的“同源”结构,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治疗空间坐标和成像空间坐标的一致性、减小系统误差!
KV/MV 同源双束加速管:IGRT的新一轮竞争即将开始
n 在 1993 年提出 Tomotherapy 原理后,各厂家均开始重视“KV/MV 同源双束”加速管技术的研发。所谓“同源”,是指加速管的原始设计输出能量相同,所有束流在同轴输出;“双束”是指该加速管可以输出不同能量级别的束流。“同源双束”技术原理最早被 Varian 用于双光子加速器上的“能量开关”上。而现代的 IGRT 技术,则要求加速器具有 KV/MV 同源双束输出的能力。
“KV/MV 同源双束”的重要性
n 据说,当年时任 Siemens OCSG 的 Marketing Director 的 John Hughes 曾开玩笑地说,“三家厂家,如果哪一家首先发展了一种加速管,它能提供高能电子供治疗,又能提供低于 1MeV 的电子供成像,那其他两家就完了”。可见,专家们已经在十年前就认识到“KV/MV 同源双束”加速管技术在 IGRT 系统中的重要性。
Elekta 率先开发了“KV/MV 同源双束”加速管技术
n 2000 年 8 月,Elekta 率先开发了“KV/MV 同源双束”加速管技术,经过公示期后,于 2004 年 3 月 23 日正式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权,编号:US 6,710,557 B1。
n 这项设计在理论上可以在一个驻波边耦合结构加速管上产生 100~300KeV 的束流输出。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,其中最大问题是,该设计是工作在 TE111 模式,而不是基波 TM01 模式,导致附加的耦合腔引起加速管谐振频率不稳定,减速状态时加速管结构不再工作在 π/2 模式,稳定性变差,并使输出能量发生异动。另外,由于加速管结构的限制(加速管横置,使 KV 束流无法通过偏转系统出束打靶)也使 Elekta 的这项发明变得无用武之地!(这或许可以旁证 Elekta 为何收购 BMEI 的一个原因)
n 此外,为 KV/MV 双束应用而设计一个双束分离的偏转系统,在目前也是不切实际的!
姚充国“相位开关式”“KV/MV 同源双束”加速管技术
n 2008年7月8日,我国加速器专家姚充国发明的“相位开关式”“KV/MV 同源双束”加速管技术也获得了美国专利权,编号 US 7,397,206 B2。见下图。在此之前,该项发明已经获得欧盟(EP 1 715 730 A1)和中国(ZL 2004 1 00217603)的发明专利权。
姚充国发明的“同源双束”加速管
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现有的边腔的基础上增加一组旁通的三腔系统。当边腔被短路时,结构通过旁通的三腔系统形成新的谐振。由于旁通的三腔系统也工作在 π/2 模式,开关的后段相对前段的相位与正常状态相比有 180° 的改变,使加速腔由加速电场变为减速电场。在旁通的三腔系统中,中间一个腔像是“加速腔”,但它不在加速管轴线上,可以增大它与相邻两个边腔的耦合,从而降低其中的场强和旁通的三腔系统对频率的敏感性,用在 S-band/C-band/X-band 都无碍。
姚已经被Tomotheraphy收购
n 2008年4月17日,美国媒体报道了Tomotherapy收购了中国的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“成都双峰加速器技术有限公司”,该企业的掌舵人姚充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直线加速器专家,他的双峰公司的一项重要的产品就是“改进型6MeV加速管”,其输出剂量和运行寿命都较原来采用的Phoenix加速管大幅提高。其实,TomoTherapy公司看中成都双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,姚充国先生还发明了一种“KV/MV双束加速管”技术,如果将来被用于Tomotherapy设备上,可以一举解决KV/MV双束成像和MV投照的问题,从而完成1993年当初设计的Tomotherapy系统的构想,同时又精简了一套KV成像系统硬件。 (Tomotherapy收购成都双峰的第三个原因估计是,原来的加速管供应商——西门子——已经把加速器业务搬回了德国,正在重建生产线,导致供货中断,需另寻供货商,并减低成本)
n 这则收购消息揭示,除了采用C/X波段加速器技术路线实现加速器的小型化满足KV系统安装空间的要求之外,还可以采用 “KV/MV双束加速管”技术。据了解,Siemens 和 Elekta 等在此类技术上已开发多年。
医科达合资控股BMEI(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)
2006年3月31日,Elekta 花费了约 2000 万美元现金收购了 BMEI (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)的80% 股权,获得了 BEMI 的驻波 6MeV 加速管技术、生产厂房、技术工人、和 BMEI 的 260 个国内用户资源。经过两年半时间的改造, 2007年9月10日,医科达在 ESTRO 年会上向市场推出了 Compact单光子“驻波”加速器,并获得 CE 认证。
医科达收购BMEI的根本目的
n 目前掌握这种 6MeV 单能量高效率驻波加速管设计和生产技术的只有瓦里安、西门子、以及中国的几个单位: BMEI、原揭阳威达 和“成都双峰”。其中“成都双峰”没有整机的经验(相信医科达原来并不知道“成都双峰”),威达的人马已散,医科达只有合并颇有实力和规模的 BMEI,才能获取这个加速管的设计和生产技术,符合医科达一贯的“拿来主义”的发展规则;
n 由于 BMEI 在单光子驻波加速器方面具有研发实力和整机生产能力,医科达合并 BMEI 后,先期推出 BMEI 曾经的拳头产品——单光子驻波加速器,这是进入“驻波”领域的最合理的一条捷径;并佯装“为全球低端市场和 SRS/SRT 专用机型”,以模糊和掩盖其整个“驻波”战略;(请记住,国内外没有一个大公司会去关心低端市场的!不要抱有任何柏拉图式的幻想!)
n BMEI 所在地的北京,拥有中科院高能所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等雄厚的加速器技术库存和高级人才基地;
n 方便进行加速器的小型化研发改造,以实现医科达的新一代的“小型化驻波加速器”的设计;
n 医科达为 BMEI 生产的第一款驻波单光子加速器取名为“Compact”,可谓“意味深长”!
医用加速器小型化
n 医用加速器其实也跟着在小型化的方向上快速前进,CyberKnife 采用了 X 波段的加速器;日本 O-ring 采用了 C 波段的加速器,Tomotherapy 正在积极开发X波段的第二代产品,瓦里安在……可见,医用加速器正在悄悄地向小型化发展。小型化加速器的特点就是:驻波是必需,X 波段是方向,而且产品和技术有的是现成的
加速器小型化的前景和难点
n Accuray公司则是第一个实现了X波段加速器商业化,其CyberKnife采用X波段(11.4GHz)加速器后,机头重量减低为150KG!而常规6MeV单光子加速器采用的S波段(2.8GHz)加速器技术路线,重量约为2000~3000KG。可以设想,如果在Tomotherapy的机架中安装上这种小型化的加速器,整个机架的旋转惯量将降低多少?空间又会富裕出多少?系统散热能力能改善多少?
n 已经提出了“加速器小型化”的概念。但是在技术实现上,小型化的X波段加速器仍旧遇到了障碍,主要原因是X波段微波功率源(磁控管)的输出功率限制,无法满足高剂量率输出的要求。
Tomotherapy
n 2002 年 1 月 29 日收到 FDA 的许可
n 2002 年 8 月 21 日, Jim Welsh 在威斯康星大学治疗了第一个人类患者
n 目前全球销售近200台,中国2台。售价$5,000,000
Tomotherapy系统结构简述
n Tomotherapy系统被一致认为是在放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明:把放疗真正引入了IGRT时代。在设备的结构设计上,Tomotherapy所引入的CT扇扫方式,可能对其他的设计革新更有启发意义。
n 螺旋断层自适应放疗
Tomotherapy系统的构想图
n 1993年T.R.Macki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中的Tomotherapy系统的构想图 ,在此构想中包含了MV+KV两套射线装置。但实际上正式推向市场的第一代产品的结构中是没有KV成像系统的,而改由MVCT来执行成像功能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加速器硬件几乎占满了机架空间,没有空间余地再安装KV系统了
Tomotherapy结构图
n 设计组曾计划采用X波段(11.4GHz)的加速器,委托GE设计生产,但GE在1997年终结了放疗业务,设计组只能改用西门子的PrimArt单光子加速器核心(或称Phoenix加速管,特点是创新采用了类似CT球管的旋转靶结构,剂量率提高到800cGy/min)。其微波驱动系统为常规S波段(2.8GHz),致整体结构较大,故机架内没有空间再安置KV系统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一代的Tomotherapy系统的真实情况
Tomotherapy系统剖面图
Linac
Pulse Forming
Network and
Modulator
Detector
Beam Stop
High Voltage
Power Supply
Control
Computer
Magnetron
Data Acquisition System
Circulator
Gun Board
Hi-Art 螺旋 Tomotherapy
n 威斯康星州大学人类肿瘤学系主任 Minesh Mehta 站在 Hi-Art 螺旋 Tomotherapy 前,正准备对他的一个病人进行治疗
Hi-Art 螺旋断层放疗系统两个创新特征
一、计划系统具有内置的质量保证系统
在计划完成后,选择一个预先已经扫描好的模体CT图像用于测量投照剂量。用与病人相同的强度模式计算出模体中的剂量。在模体中插入胶片或者电离室进行照射。读出电离室读数,将胶片扫描,然后将测量的数据输入计划系统中的分析软件进行评估。评估工具包括比较计算的和测量的等剂量曲线,任意方向的剂量比较的图示, GAMMA 分析图 (Low 等 1998), GAMMA 直方图,和点剂量的计算值与绝对值之间的比较。最近, Thomas (Thomas 等 2005a, 2005b) 报告,高剂量区的平均百分差异为−0.5% ± 1.1%。
二、Hi-Art 具有循变放疗(自适应放疗)功能
“所谓的循变放疗是由一系列确保治疗过程和治疗计划充分吻合(不吻合则进行修改)的操作组合而成 (Olivera 等 1999)。” “当摆位偏差和测量不确定性的大小相当时,就没有必要进行摆位修正。”.尽管有此瑕疵,Tomotherapy 还是很好地定义了 IGRT。 IGRT 的根本目的就是 ART。离开了 ART 这个根本目的,IGRT 就是没有实质内容的”蓬莱楼阁“
Tomotherapy 的重大意义
一、Tomotherapy 是 CT 投影重建的逆向投照。从理论上说,采用 Tomotherapy 的原理,可以在人体内任意位置重建出任意形状的剂量分布!不管是“内凹”、“外凸”“圈状”等平常认为较为复杂的剂量分布,在 Tomotherapy 中都极易实现。就像我们看 CT 片一样,CT 片上表现出体内的各种复杂的结构;通过 Tomotherapy,能够在体内绘制出任意复杂的剂量分布!这就是 Tomotherapy 的重大意义所在!包括医科达的 VMAT、瓦里安的 RapidArc、BestNomos 的步进式 STAT 等属于 IMAT 一类新的治疗方式,都是向 Tomotherapy 这种 CT 扇扫方式转化中的产品。因此可以预言,Tomotherapy 的这种 CT 扇扫方式的放疗投照模式,将是今后放疗系统发展所采用的基本结构!
二、Tomotherapy 把放疗领回了正确发展之路 :把放疗技术与 CT 成像技术、各种应用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!
Tomotherapy优势
n 无机架病人碰撞可能
n 无楔形板
n 无机架角度考量
n 无准直器角度考量
n 无治疗床角度考量
n 无手控仪
n 无多叶准直器轴向考量
n 无多叶准直器马达
n 无照野大小限制
n 无照野光
n 无电子束
n 无电子夹具距离限制
完整的 IGRT
n 真正完整的 IGRT= Linac+CBCT(或 MVCT)+4DCT+SKV+ART!
放疗回归影像
n 自从 Tomotherapy 把 IGRT 技术带进放疗后,当今放疗技术的重要发展无不得益于医学影像技术的成果,所谓“放疗回归影像”,彻底改变了放疗技术发展的路线和方向。各大厂商纷纷投资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,如 Elekta 与 Philips 在荷兰 Utrecht 大学联合进行了 MRIgRT 系统的试制(本文下有介绍);Siemens 与 Erlangen 大学医院等合作进行的 Multibeam Tomotherapy 系统的研发(本文下有介绍);日本三菱重工的 TM-2000 系统的临床试用;等等,不一而足。在所有这些放疗与影像紧密集成的系统结构中,都毫不例外地采用了 Tomotherapy 引入的 CT 投照技术。
日本 O-Ring 系统最新进展
n 2006年红皮杂志《Int. J. Radiation Oncology Biol. Phys.》首次报道 O-Ring 系统
O-Ring 系统构造原理图
日本O-Ring系统的主要特点
n 使用C波段(5.7GHz)加速器。加速管长度35厘米;
n 整个治疗头(包括加速管、真空泵、运动伺服系统、MLC等)的重量仅约600公斤(见下图);
n 可X/Y偏转的“万向节”式束流指向结构(见下图),指向范围:±40cm X ±40cm;
n 射线主要指标:单能6MV X线,最大剂量率500 cGy/min,射野尺寸14cmX14cm,SAD=100cm;
n MLC主要指标:单聚焦式,30对(60片),叶片宽度5mm@等中心,最大野15cmX15cm;
n O型的机架可绕垂直于地面的中心Z轴旋转角度+/-60°,替代了治疗床的公转,可进行非共平面照射。注意,其治疗床是不能公转的,换成了机架的旋转(与医科达专利是多么一致!只是改成机架转动了);
n 治疗床面可进行三维运动补偿校正;
n 从结构上分析,O-ring可以集成目前几乎所有的放疗方式,Steroscopic-KV(互为正交的KV成像)、EPID、CBCT、MVCT、动态跟踪、Tomotherapy、IMAT、Topotherapy等。
O-Ring 系统的商业化进程
n 成立“三菱重工医疗系统株式会社”(MHI Medical Systems),由“柯尼卡美能达医学和图像株式会社”、“三菱股份公司”、“Seiko公司”三方合资,提供营销和支持服务;
n 将 O-Ring 系统命名为 MHI-TM2000;
n 2006年10月,在 MHI 的广岛基地开辟专门的生产厂房;
n 2007年8月29日,申请美国 FDA 510(K) 获批,许可编号 K072047;
n 同时与德国 BrainLAB(博医来)公司达成合作协议,以 OEM 产品形式,由 BrainLAB 负责全球其他国家的营销;BrainLAB 特别为此在 2007年10月17日申办了美国 FDA 许可(K072046),OEM 产品名为 ExacTrac 3rd Party,加入了 BrainLAB 著名的 ExacTrac IGRT 系列;
n 2008年1月,获得日本卫生、劳工和福利省的上市批准;
n 2008年3月,在德国慕尼黑建成首个海外演示中心。该演示中心的建筑外形以日本传统的古典建筑为特色;
n 2008年4月,参加了横滨的“2008 Pacifico 国际医疗设备展”——日本规模最大的医疗设备展览会——这是 TM2000 首次参加国际展览会;
n 2008年4月,在神户港口岛的“先端医疗振兴基金会/先端医疗中心”安装了第一台 TM2000 系统;
n 2008年5月12日,在神户“先端医疗中心”开始第一次临床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