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中国核仪器行业协会!
高纯锗探测器的制造
时间:2018-09-26 来源: 文章类别:原创 作者: 分享:
转自:shaoxia 王工说​

 image001.jpg

 

高纯锗是一种半导体材料,纯度非常高,杂质浓度一般在1010原子/cm3的水平,相对纯度达到了99.9999999999%(俗称12个9),这一纯度是人们熟知的万足金(99.99%)的一千万倍。

 

1,区域精炼


最初的原料是电子级多晶锗“金属” (因其外观像金属)。其在有热解石墨涂层的石英“船” 中进行区域精炼。区熔的原理是当物质开始凝固时,大多数杂质集中在液相中。

 

区域精炼机的射频(RF)加热线圈熔化了在石英“船” 中保持的锗锭或棒的一小部分。射频(RF)线圈沿锗锭的长度缓慢移动,导致线圈下方的液化部分也移动。

因此,锗锭在前进的固液界面上不断熔化,在后界面处冻结。

杂质倾向于留在熔体中。通过这个过程,“扫”到铸锭的一端。

这种“清扫”操作被重复多次,直到杂质集中在铸锭的一端。

最后将该端移走,剩下的部分比原来的原材料要纯净得多。

 

图2是三线圈区精炼机在运行中。在这个过程完成时,实际实现的杂质浓度的改善或减少大约是100倍或更多。

 

image002.jpg

 

图3是一个区域精炼的锗锭。锥形端含有高浓度的杂质被切断。

image003.jpg

 

然后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确定剩余部分的杂质浓度,并且把铸锭切成片,装载到晶体生长设备中。

 

2,晶体生长

 

利用提拉法生长大的锗晶体。如图4。

将精确切割的籽晶浸入熔融锗中,然后缓慢撤回,同时保持熔体温度高于凝固点。

调整晶体的退缩速率和温度以控制晶体的生长。

image004.png

适合于制造探测器的高纯度锗晶体总是生长在氢气下的石英坩埚中。

 

在生长接近完成时,晶体尾部逐渐变细,以最小化热应变。

晶体必须生长熔体耗尽,因为锗在凝固时会潮解坩埚和膨胀。

如果晶体生长完成后,石英坩埚中留下任何锗,则可能会损坏昂贵的坩埚。

 

3,晶体切割

 

在晶体生长和冷却后,它被安装石膏中切割。

图6是正在被切割的晶体。

完整的晶体由线锯切割,几乎不会对晶体造成损害。

image006.jpg

水和碳化硅浆料通过导线拉动,从而产生锯切作用。通过霍尔效应测量晶体的顶部和底部截面,以确定杂质浓度和类型(N或P)。

 

根据霍尔效应的结果,选取达到探测器级材料的晶体部分。不合格的材料返回区域精炼操作。

 

4,探测器制造

 

对于同轴探测器的制造,晶体要具有足够的纯度和晶体完整性,而且是完全圆柱形的。晶体的一端斜切成一定弧度,以提高电荷收集和时间性能。

 

图7为磨削操作。

然后,在晶体底部打孔,以后加工探测器的中心电极。

探测器随后被手工研磨,以消除由加工过程引起的损坏。

image007.jpg

 

P型同轴探测器,在外表面进行进进锂漂移以形成n+电极,这种锂漂移的厚度大概是 600 μm 微米。

在锂扩散操作之后,探测器再次研磨,化学抛光,并添加表面保护涂层。

涂层是通过溅射工艺沉积的非晶锗氢化物。

 

接着,通过硼离子的注入形成P+电极。

这是同轴探测器晶体本身制造工艺的最后一步。

 

图8是p型和n型同轴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。

image008.jpg

 

 

然后,探测器晶体准备安装在低温恒温器中。

低温恒温器的基本功能是将锗探测器冷却到其近液氮的工作温度。

 

为了获得最佳性能,前置放大器的第一级也被冷却到低温,整个冷组件由低温恒温器保持在高真空下,用于隔热和保护内部部件免受污染。

低温吸附材料(分子筛)吸收残余气体,可维持长时间的真空。

image009.jpg

探测器周围的所有材料应尽可能减少光子散射。所以选用低Z材料,

常用的有铝、镁、铍、特氟隆和聚酯薄膜。

 

 

一个高纯锗探测器的诞生!


因为在制造过程中的许多步骤都可能出现问题,探测器出厂之前在一个 “回路” 中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。最终走出迷宫。

image010.jpg

 

参考资料:

1,High-Purity Germanium (HPGe) Detector Manufacturing.     https://www.ortec-online.com/

2,Germanium Detectors User's Manual. http://www.canberra.com

3,W.L. Hansen, E.E. Haller, and G.S. Hubbard, “Protective Surface Coatings on Semiconductor Nuclear Radiation Detectors,” IEEE Trans. on Nucl. Sci. NS-27, No. 1, 1980.

 

更多资讯,扫码关注公众号:王工说